寄字的意思和解釋
寄
⼧部 共11畫 上下結構 U+5BC4 CJK 基本漢字
寄字概述
〔寄〕字拚音是(jì),部首是⼧部,總筆數是11畫。
〔寄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宀奇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寄〕字倉頡碼是JKMR,五筆是PDSK,四角碼是3062.1。
〔寄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BC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3492,UTF8:E5AF84。
〔寄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寄的意思
寄 jì ㄐㄧˋ
基本解釋
①托付。~托。~存。~情。~懷。~意。
②依靠,依附。~居。~食。~生蟲。
③托人傳送,特指由郵局傳遞。~信。~錢。
④認的親屬。~父。~母。~子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宀( mián ),表示與家室房屋有關,奇聲。本義:寄居。
2.同本義。
寄,托也。 《說文》寄公者,何失地之君也。 《儀禮 · 喪服》傳可以寄百裏之命。 《論語》。皇疏:“寄是暫寄有反之目也。”老妻寄異縣,十口隔風雪。 杜甫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》
寄籍(寄居外地而附以戶籍的叫寄籍);寄莊(在外地買地設莊,收租)
live away from home; visit;
3.委托,托付。
令可以寄政。 《國語 · 齊語》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 諸葛亮《出師表》倚南窗以寄傲。 晉 · 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
寄命(委以重任;生命如寄旅,因此比喻短暫的生命);寄付(委托;托付);寄任(指所委托的重要責任;托付重任)
entrust;
4.依賴;依附。
托根附樹身,開花寄樹梢。 白居易《有木詩》蠻煙瘴雨土卑濕,留我寄命與茲鄉。 黃景仁《洞庭行贈大歸包川》
寄命(寄身;托身);寄口(依靠別人生活)
depend on;
5.寄放;寄存。
前以一匹錦相寄,今可見還。 《南史 · 江淹傳》
寄包(寄存行李;喻指寄宿);寄物(寄存的東西;寄托某件物品作為憑證)
deposit;
6.寄托。
依南窗以寄傲,審容膝之易安。 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先王寄理於竹帛。 《韓非子 · 安危》
寄懷(寄托情誌;用真誠的心意待人);寄意(寄托情意)
place(hope, etc.)on;
7.托人遞送。
女寄言於母。 明 · 崔銑《洹詞 · 記王忠肅公翱三事》
寄聲(托人口頭傳達問候);寄外(妻子寄信或他物給丈夫);寄言(寄語、帶信);寄奉(敬詞。謂通過郵遞奉呈)
transmit; send; post; mail;
形容詞
◎非親生的——指親屬 。
寄兒;寄爹;寄娘;寄女;寄名(舊時迷信將兒童拜在他人名下做義子,叫寄名)
adopted;
名詞
1.人物名。
寄偽兒啼。(區寄假裝像小孩子的啼哭。兒,名詞作狀語,表示比喻,像小孩子似的。) 唐 · 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
name;
2.翻譯官。古代稱翻譯東方民族語言的官吏 。
寄象(古代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。後泛指翻譯);寄鞮(古代指能通傳東方與西方之語的翻譯官,後泛指翻譯)
translator;
寄的國語辭典解釋
寄 jì ㄐㄧˋ
詳細解釋
動
1.暫時的托身。
《文選 · 曹丕 · 燕歌行》:“慊慊思歸戀故鄉,何為淹留寄佗方?”《聊齋誌異 · 卷三 · 連瑣》:“何居裏,久寄此間?”
2.托付、依附。
《論語 · 泰伯》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裏之命。”
寄托。
3.傳達言語、書信、心意等。今多指透過郵遞傳送。
唐 · 杜甫《月夜憶舍弟》詩:“寄書長不達,況乃未休兵。”元 · 姚燧《寄征衣 · 欲寄君衣君不還》曲:“欲寄君衣君不還,不寄君衣君又寒。”
寄信、寄郵包、寄語白雲。
副
1.暫時依附的。
寄居、寄宿、寄食。
2.臨時委托的。
寄存、寄賣。
形
◎非親生關係的。
寄父、寄母、寄子、寄女。
寄的兩岸詞典解釋
寄 jì ㄐㄧˋ
詳細解釋
1.托付。
寄托、賦詩寄懷。
2.傳達;透過郵遞傳送(書信、包裹或財物)。
郵寄、寄送、寄信。
3.暫時依托。
寄居、寄宿、寄養、寄人籬下。
4.臨時委托。
寄賣、寄售。
5.非親生關係的(親屬)。
寄父、寄母、寄子、寄女。
6.姓。
寄字的翻譯
send, transmit, mail; rely on
abschicken, absenden, verschicken, versenden (V)
envoyer, expédier, confier, déposer, consigner
キ よる よせ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