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字的意思和解釋

hàn hán gān

⺡部 共6畫 左右結構 U+6C57 CJK 基本漢字

一級漢字 通用字

⺡ 部

6 畫

3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441112

hàn,hán,gān

hon6

3114.0

U+6C57

E6B197

EMJ

IFH

汗字概述

〔汗〕字拚音是(hàn,hán,gān),部首是⺡部,總筆數是6畫

〔汗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氵幹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汗〕字倉頡碼是EMJ,五筆是IFH,四角碼是3114.0

〔汗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C57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7735,UTF8:E6B197

〔汗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

汗的意思

hàn ㄏㄢˋ

基本解釋

由身體的毛孔排泄出來的液體。~水。~流浹背。

出汗,使出汗。~顏(因羞慚而出汗;泛指慚愧)。~馬功勞。~牛充棟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形聲。從水,幹聲。本義:汗腺的分泌物。

2.由人或高等動物皮膚內腺體分泌的一種含鹽的液體。

,身液也。 《說文》者,精氣也。 《素問 · 評熱病論》五藏化液心為 《宣明五氣篇》出令如出出而不反也。 《漢書 · 劉向傳》衣,近身受垢 之衣也。 《釋名 · 釋衣服》出浹背。 明 · 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

汗巾(擦汗用的手巾);汗血(汗與血;流汗流血;汗出如血);汗汪汪(形容汗水多的樣子);汗星(細小的汗珠);汗跡(汗水的痕跡)

sweat; perspiration;

3.指青竹被火烤後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。亦指以火烤幹青竹之水分 。

汗筒(古人用竹筒書寫,竹筒在使用前,先在火上烤出汁,用以防蛀,稱為汗筒,也稱汗青);汗竹(借指史籍、書冊);汗青頭白(書成人老)

sweat;

4.舊時維吾爾族一些上層男子名字後麵所加的稱號 [維 han]。亦作維吾爾族表示女性的稱號,用在名字末尾。

動詞

1.出汗;使出汗。

牛塞屋。 清 · 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

汗下(汗流下來);汗浸浸(微微出汗的樣子);汗溶溶(汗津津);汗脫(出汗失水而虛脫)

perspire;

2.另見 hán。

hán ㄏㄢˊ

基本解釋

〔可( kè )~〕見“可2”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可汗,古代鮮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紇、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。

,可。蕃王稱。 《廣韻》鹹豐四年, 土謝圖、 車臣兩部、王、公、台吉等請捐助軍需,溫旨郤之。 《清史稿》

king;

2.另見 hàn。

汗的國語辭典解釋

hàn ㄏㄢˋ

詳細解釋

1.由動物皮膚的毛細孔所排泄出的液體。

唐 · 李紳《古風》詩二首之二: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

冷汗、盜汗、汗流浹背、揮汗如雨。

2.姓。如戰國時楚國有汗明。

流汗、使出汗。

《漢書 · 卷六四下 · 王襃傳》:“匈喘膚汗,人極馬倦。”南朝宋 ·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· 言語》:“卿麵何以汗?”

hán ㄏㄢˊ

詳細解釋

參見“可汗”條。

汗的兩岸詞典解釋

hàn ㄏㄢˋ

詳細解釋

1.人和某些動物從皮膚表麵排出的液體,是汗腺的分泌物。

流汗、揮汗如雨。

2.《書》出汗;使出汗。

汗顏、汗牛充棟。

3.《書》用火烘烤竹子,使排出水分。

汗青、汗竹。

4.姓。

hán ㄏㄢˊ

詳細解釋

參見【可汗】。

汗字的翻譯

perspiration, sweat

Ausdünstung (S)​, Schweiß (S)​, Han (Eig, Fam)

sueur, transpiration

カン ガン あせ あせす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