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字的意思和解釋
波
⺡部 共8畫 左右結構 U+6CE2 CJK 基本漢字
波字概述
〔波〕字拚音是(bō,bēi,bì),部首是⺡部,總筆數是8畫。
〔波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氵皮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波〕字倉頡碼是EDHE,五筆是IHCY06 IBY98 IHCY86 ,四角碼是3414.7。
〔波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CE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7874,UTF8:E6B3A2。
〔波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波的意思
波 bō ㄅㄛ
基本解釋
①水麵振蕩起伏的運動。~浪。~濤。~瀾。~光。~紋。~蕩。推~助瀾。~及(影響到,牽涉到)。
②物理學上指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能量遞進的一種形式。電~。光~。超聲~。~長。~段。~速。~譜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形聲。從水,皮聲。本義:波浪,水自身湧動而成波動的水麵。
2.同本義。
波,水湧流也。 《說文》規有摩而水有波。 《韓非子 · 八說》起波濤。 《淮南子 · 人間》。注:“波者,湧起。”河渭為之波蕩。 張衡《西京賦》揚素波而揮連珠兮。 《文選 · 王褒 · 洞簫賦》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 蘇軾《赤壁賦》洪波湧起。 《樂府詩集 · 曹操 · 步出夏門行》
波磔(向右下捺的一筆叫磔,波浪形的叫波磔);波查(苦難;折磨);波平如鏡(水麵平靜如鏡);波臣為虐(指水災);波駭(水波激烈動蕩。引申為受到震撼);波峭(指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。後用以形容人物的威儀俊偉有風致)
wave;
3.湧流的水;流水。
長橋臥波。 唐 ·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
波路(水路;航路);波流(水流;支流);波神(水神)
flowing water;
4.風波。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 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;軒然大波。
sudden turn of events;
5.目光流轉;流轉的目光。
目流睇而橫波。 傅毅《舞賦》
眼波(形容流動如水波的眼睛);秋波(比喻美女的眼睛);波俏(俏麗)
look;
動詞
1.激蕩,起水波。
洞庭波兮木葉下。 《楚辭 · 九歌 · 湘夫人》
波騰(波浪湧起的樣子。多比喻眾議激烈);波靡(隨波起伏,順風而倒);波蕩。
wave; ripple;
2.波及,推而及之。擴散 。又
波及無辜(牽連到無罪的人);波累(連累;牽累);波害(擴散其害);波擾(波動煩擾)
spread;
3.奔;逃跑。
各自波逃,信腳而走。 敦煌本《張義潮變文》
波波(勞苦奔波的樣子);波波碌碌(奔走忙碌的樣子);波逃(逃跑)
run;
波的國語辭典解釋
波 bō ㄅㄛ
詳細解釋
名
1.水因湧流或風力振蕩所產生的起伏現象。
水波、海波。
2.比喻目光。
《文選 · 宋玉 · 神女賦》:“望餘帷而延視兮,若流波之將瀾。”
眼波、秋波。
3.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。
音波、電波。
4.永字八法之一。
唐 · 張彥遠《法書要錄 · 卷一 ·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》:“每作一波,常三過折筆。”
5.量詞。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。
第三波、一波又一波的攻勢。
6.姓。如漢代有波俊。
動
1.跑。
明 · 李翊《俗呼小錄 · 卷一》:“跑謂之波。”
奔波。
2.逃。
《法苑珠林˙卷二六》引南齊˙王琰《冥祥記》:“蘇峻之亂,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。”《樂府詩集 · 卷二五 · 企喻歌辭 · 橫吹曲辭五 · 四曲之一》:“鷂子經天飛,群雀兩向波。”
助
◎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語助詞,置於句中或句末。
元 · 王實甫《西廂記 · 第三本 · 第一折》:“心波學士!我願為之,並不推辭,自有言語。”
波的兩岸詞典解釋
波 bō ㄅㄛ
詳細解釋
1.起伏動蕩的水麵。
波濤、水波蕩漾、碧波萬頃。
2.比喻突然發生的意外變化。
風波、軒然大波、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3.比喻明澈流轉的目光。
眼波、秋波、昔時橫波目,今作流淚泉。
4.物理學上指振動在介質(如水、空氣等)中的傳播過程,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。也作“波動”。
5.姓。
波字的翻譯
waves, breakers; undulations
Schwingung, Welle
onde, vague (d'eau), sein, poitrine
ハ ヒ な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