澌字的意思和解釋

⺡部 共15畫 左中右結構 U+6F8C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⺡ 部

15 畫

12 畫

左中右結構

形聲字

441122111343312

si1

3212.1

U+6F8C

E6BE8C

ETCL

IADR06 IDWR98 IADR86

澌字概述

〔澌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⺡部,總筆數是15畫

〔澌〕字結構是左中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氵斯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澌〕字倉頡碼是ETCL,五筆是IADR06 IDWR98 IADR86 ,四角碼是3212.1

〔澌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F8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8556,UTF8:E6BE8C

〔澌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澌的意思

sī ㄙ

基本解釋

盡。~滅。

流水:“候吏還白,河水流~”。

古同“”,聲音沙啞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。從水,斯聲。本義:水盡。

2.同本義。

,水索也。 《說文》。徐鍇係傳:“索,盡也。”

dry up;

3.引申為凡物竭盡之稱。消亡。

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,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,其亡可翹足而待也。 清 · 梁啟超《飲冰室合集 · 文集》

澌滅(消滅幹淨);澌流(流淌,流水);澌亡(滅絕消亡);澌泯(消失);澌渙(消散);澌靜(消失而歸於平靜)

totally disappear;

名詞

1.解凍時河中流動的冰塊。

候吏還白,河水流,無船,不可濟。 《後漢書 · 王霸傳》

ice floating on a river during the spring thaw;

2.死屍。

出見負豕於塗,腐於溝,不以為凶者,洿辱自在彼人,不著己之身也。 《論衡》

corpse;

3.泛指冰。

喜輕初綻微和漸入。 宋 · 杜安世《折紅梅》

ice;

澌的國語辭典解釋

sī ㄙ

詳細解釋

竭盡、滅絕。

宋 · 歐陽修《送徐無黨南歸序》:“草木鳥獸之為物,眾人之為人,其為生雖異,而為死則同,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。”

解凍時漂流的冰塊。

《楚辭 · 屈原 · 九歌 · 河伯》:“與女遊河之渚,流澌紛兮將來下。”唐 · 韓愈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詩:“還歸非無指,灞渭揚春澌。”

參見“澌澌”條。

澌的兩岸詞典解釋

sī ㄙ

詳細解釋

《書》竭盡;滅絕。

生臥三日,氣休休若將澌滅(《聊齋誌異‧卷二‧阿寶》)。

澌字的翻譯

to exhaust; to drain dry

absaugen, auspumpen

épuisé

サイ シ セイ つき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