澥字的意思和解釋
澥
⺡部 共16畫 左右結構 U+6FA5 CJK 基本漢字
澥字概述
〔澥〕字拚音是(xiè),部首是⺡部,總筆數是16畫。
〔澥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氵解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澥〕字倉頡碼是ENBQ,五筆是IQEG06 IQEG98 IQEH86 ,四角碼是3715.2。
〔澥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FA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8581,UTF8:E6BEA5。
〔澥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澥的意思
澥 xiè ㄒㄧㄝˋ
基本解釋
①糊狀物或膠狀物由稠變稀。糨糊~了。
②〔渤~〕古代稱東海的一部分,即“渤海”。
③加水使糊狀物或膠狀物變稀。粥太稠,加水~一~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糊狀物、膠狀物由稠變稀。
粥澥了;糨糊澥了。
be thin;
2.〈方〉∶加水使糊狀物或膠狀物變稀 。
糨糊太稠,加點水澥一澥。
thin with water;
名詞
1.靠陸地的海灣 。渤海灣是大海的一個港汊,故古名勃澥。
澥,勃澥,海之別名。 《說文》
bay;
2.海。
湖澥天教十載閑,《玉經》功就勝居澥。 《送玉海宗師還山》
澥宇澥。
sea;
澥的國語辭典解釋
澥 xiè ㄒㄧㄝˋ
詳細解釋
名
◎伸入陸地的海。古稱渤海為“勃澥”。
《史記 · 卷一一七 · 司馬相如傳》:“浮勃澥。”裴駰集解引《漢書音義》:“海別枝名也。”司馬貞索隱引《齊都賦》:“海傍曰勃,斷水曰澥。”
動
◎北平方言。指加水使糊狀物或膠狀物由稠變稀。
漿糊澥了。
澥的兩岸詞典解釋
澥 xiè ㄒㄧㄝˋ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海邊地。勃:海邊有水處;澥:海邊無水地)。
勃澥(渤海的古名。
2.《口》加水使糊狀物或膠狀物由濃稠變稀。
漿糊太稠了,加點水澥澥。
3.《口》糊狀物或膠狀物由濃稠變稀。
粥澥了、漿糊澥了。
澥字的翻譯
a blocked stream; gulf
Flüsschen (S)
devenir liquide, ruisseau
カイ 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