瀹字的意思和解釋
瀹
⺡部 共20畫 左右結構 U+7039 CJK 基本漢字
瀹字概述
〔瀹〕字拚音是(yào),部首是⺡部,總筆數是20畫。
〔瀹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氵龠)組成。
〔瀹〕字倉頡碼是EOMB,五筆是IWGA,四角碼是3812.7。
〔瀹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03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8729,UTF8:E780B9。
〔瀹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三級字表中。
瀹的意思
瀹 yuè ㄩㄝˋ
基本解釋
①浸漬。
②煮。
③疏通;疏導。
④水貌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浸漬。
瀹,漬也。從水,龠聲。 《說文》汝齊戒疏蘥而心。 《莊子 · 知北遊》菅筲三,其實皆瀹。 《儀禮》。賈公彥疏:“筲用菅草,黍稷皆淹而漬之。”
soak;
2.煮。
不如西鄰之瀹祭。 《漢書 · 郊祀誌》。注;“謂瀹煮新菜以祭。”以湯煮物曰瀹。 《通欲文》蘭台架列排曲瓢卷漿,乃羹乃瀹。 南朝宋 · 鮑照《園葵賦》
瀹茶(煮茶);瀹茗(煮茶);瀹祭(煮新菜以祭祀)
boil;
3.疏通水道,使水流通暢。
禹疏九河,瀹 濟漯而注諸海。 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
dredge;
4.亦泛指引導使暢通。
疏瀹五藏,澡雪精神。 《文心雕龍》
瀹疏(疏浚)
瀹的國語辭典解釋
瀹 yuè ㄩㄝˋ
詳細解釋
動
1.浸漬。
《說文解字 · 水部》:“瀹,漬也。”《儀禮 · 既夕禮》:“菅筲三,其實皆瀹。”唐 · 賈公彥 · 疏:“筲用菅草,黍稷皆淹而漬之。”
2.煮。
《玉篇 · 水部》:“瀹,煮也,內菜湯中而出也。”唐 · 李洞《和曹監春晴見寄》詩:“蘭台架列排書目,顧洘香浮瀹茗花。”宋 · 蘇軾《超然台記》:“擷園蔬,取池魚,釀秫酒,瀹脫粟而食之曰:‘樂哉遊乎!’”
3.疏濬、疏通。
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禹疏九河,瀹濟漯而注諸海。”《明史 · 卷八五 · 河渠誌三》:“淮、揚諸水所匯,徐、兗河流所經,疏瀹決排,繄人力是係,故閘、河、湖於轉漕尤急。”
瀹的兩岸詞典解釋
瀹 yuè ㄩㄝˋ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浸漬。
菅筲三,其實皆瀹(《儀禮‧既夕禮》)。
2.《書》烹煮。
瀹脫粟而食之,曰:樂哉遊乎(宋‧蘇軾《超然台記》)。
3.《書》疏濬;疏通(河道)。
禹疏九河,瀹濟漯而注諸海(《孟子‧滕文公上》)、淮、揚諸水所匯,徐、兗河流所經,疏瀹決排(《明史‧卷八十五‧河渠誌三》)。
瀹字的翻譯
to boil; to wash, to cleanse, to soak
kochen, sieden , reinigen
plonger
ヤク ヨ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