绌字的意思和解釋
绌
⺰部 共8畫 左右結構 U+7ECC CJK 基本漢字
绌字概述
〔绌〕字拚音是(chù),部首是⺰部,總筆數是8畫。
〔绌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糸出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绌〕字倉頡碼是VMUU,五筆是XBMH,四角碼是2217。
〔绌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EC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460,UTF8:E7BB8C。
〔绌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绌的意思
绌 chù ㄔㄨˋ
基本解釋
①不足,不夠。支~(款項不夠分配)。左支右~。相形見~(相比之下顯得不足)。
②古同“黜”,罷免,革除。
詳細解釋
形容詞
1.形聲。從糸( mì ),出聲。本義:深紅色。
2.同本義。
絀,絳也。 《說文》卻冠林絀。 《史記 · 趙世家》
deep red;
3.不足。
然,其短長優絀,不盡出於一軌。 清 · 馮俊《謀臣論》我們山西沒有外銷的款子,所以有些事情絀於經費,都不能辦。 《官場現形記》
相形見絀。
inadequate; insufficient;
動詞
1.通“诎”。屈服;製服。
範雎絀 白起, 公孫弘抑 董仲舒,此同朝共君寵祿爭故耶? 《潛夫論 · 賢難》
surrender; check; subdue;
2.通“黜”。廢除;貶退。
不孝者,君絀以爵。 《禮記 · 王製》世子學老子者則絀儒學,儒學亦絀老子。 《史記 · 老子列傳》屈平既絀,其後 秦欲伐 齊, 齊與 楚從親。 《史記 · 屈原賈生列傳》
絀臣(被放逐的臣子);絀約(黜退而窮困);絀陟(升降,同黜陟)
dismiss;
绌字的翻譯
sew, stitch; insufficient
inadéquat, insuffisa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