耜字的意思和解釋

⽾部 共11畫 左右結構 U+801C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⽾ 部

11 畫

5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11123425151

zi6

5797.7

U+801C

E8809C

QDRLR

DIHN06 FSNG98 DIHN86

耜字概述

〔耜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⽾部,總筆數是11畫

〔耜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耒㠯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耜〕字倉頡碼是QDRLR,五筆是DIHN06 FSNG98 DIHN86 ,四角碼是5797.7

〔耜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01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796,UTF8:E8809C

〔耜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耜的意思

sì ㄙˋ

基本解釋

耒下端鏟土的部件。裝在犁上,用以翻土。先以木為之,後改用金屬。《釋名•釋用器》:“耜,似也,似齒之斷物也。”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(形聲。從耒,以聲。耒( lěi ),翻土的工具。本義:古代農具名,耒耜的主要部件,似鍬) 耒下端鏟土的部分,裝在犁上,用以翻土。

字亦作耜。,來下剌臿也。古以木為之,後世以金。 《六書故》斵木為 《易 · 係辭》禹親自操 《莊子 · 天下》古者剡而耕。 《淮南子 · 泛率》脩來 《禮記 · 月令》

spade-like plough;

2.民無懸耜,野無奧草。——《國語·周語中》。 韋昭注:“入土曰耜,耜柄曰耒。”

動詞

引申為以耜鏟土 薙氏掌殺草…冬日至而耜之。——《周禮·薙氏》 【漢典】。

spade;

耜的國語辭典解釋

sì ㄙˋ

詳細解釋

掘土用的農具。即鐵鍬。古代多為木製。

《國語 · 周語中》:“民無懸耜,野無奧草。”三國吳 · 韋昭 · 注:“入土曰耜,耜柄曰耒。”

耜的兩岸詞典解釋

sì ㄙˋ

詳細解釋

鏟土的農具。即今之鐵鍬,古代多為木製。

耒耜。

耜字的翻譯

spade-shaped tool; plow

Pflug, pflügen (S)

soc

シ ジ す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