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黯然失色
拚音 àn rán shī sè
解釋 黯然:心裏不舒服、情緒低落的樣子;失色:因驚恐而變以臉色。本指心懷不好,臉色難看。後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,遠遠不如。
出處 南朝梁·江淹《別賦》:“黯然銷魂者,惟別而已矣。”李善注:“黯然,失色貌”
例子 所有同類題材的繪畫和它比較起來,都黯然失色。(秦牧《藝海拾貝·〈最後的晚餐〉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用於兩者比較,差的更差
典故
指相比之下,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澤、光彩。
清 冒襄《影梅庵憶語》:“頓使《會真》、《長恨》等篇黯然失色。”秦牧《藝海拾貝.〈最後的晚餐〉》:“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畫壇三傑之一的達.芬奇的那幅著名的《最後的晚餐》,就是這些畫裏麵的一幅,所有同類題材的繪畫和它比較起來,都黯然失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