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稟性難移
拚音 bǐng xìng nán yí
解釋 本性難以改變。
出處 元·尚仲賢《洞庭湖柳毅傳書》楔子:“想他第無恩義,本性難移。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裏,離鳳閣近漁磯。”
例子 今是昨非,誰能早見機。~,休嗔我笑伊。 明·馮惟敏《海浮山堂詞稿·紀笑四首》其四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人的個性
一般指多年形成的習性無法改變,有時也形容不改變信仰,立場堅定。
高獲字敬公,汝南新息(今河南息縣)人,少時遊學京師,是光武帝劉秀的舊識。
東漢初,他的老師歐陽歙犯法下獄,高獲頭戴鐵冠,身著犯人受刑的斧锧,來見劉秀,請求赦免。
劉秀接見了他,對他說:“我想委任您作官,不過,您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老脾氣。”高獲回答道:“我的脾性是父母遺傳給我的,不可能因陛下的好惡而改變。”說完後,便告辭而去,浪跡江湖而死。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82第2711頁《高獲傳》:“高獲字敬公,……少遊學京師,與光武有舊。師事司徒歐陽歙。歙下獄當斷,獲冠鐵冠,帶鐵锧,詣闕請歙。帝雖不赦,而引見之,謂曰:‘敬公,朕欲用子為吏,宜改常性。’獲對曰:‘臣受性於父母,不可改之於陛下。’出使辭去。”
【例句】:明·徐《殺狗記·諫兄觸怒》:“他縱無怨恨之心,奈絕無順從之美,正所謂江山易改,稟性難移。” 《魯迅書信集·致趙家璧》:“序言總算弄好了,連抄帶做,大約已經達到一萬字;但‘江山好改,本性難移,無論怎麽小心,總不免發一點‘不妥’的議論。”
近義詞 本性難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