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以為然
拚音 bù yǐ wéi rán
解釋 然:是,對。不認為是對的。表示不同意或否定。
出處 宋·蘇軾《再乞罷詳定役法狀》:“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,隻當招募,不當定差,執政不以為然。”
例子 聽他說洋人不是,口雖不言,心下卻老大不以為然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輕蔑意味
歇後語 爐膛裏火星
典故
不認為是對的。
表示不同意。
宋.楊萬裏《宋故少保左丞相郇國餘公墓銘》:“宣教郎王定國者,以守禦之功得官。宰掾修怨誣之,以為偽官,白之中書。時宰主之,獨參政周公必大,不以為然。”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四:“那僧不以為然,想著:‘這罐子有多少大嘴,能容得車兒?明明是說謊。’”《老殘遊記續集遺稿》五回:“白日裏他滿山去亂跑,晚上圍一圈子的人聽他講道,沒有一個不是喜歡的了不得,所以到底也沒有一個人說一句閑話,並沒有半點不以為然的意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