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布衣韋帶
拚音 bù yī wéi dài
解釋 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,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。
出處 《漢書·賈山傳》:“布衣韋帶之士,修身於內,成名於外。”
例子 相府開筵,常聚些布衣韋帶。(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)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補語;借指窮困的書生
典故
①形容貧微之狀。
唐王勃《上劉右相書》: “布衣韋帶者闔門而受其困。” ②借指貧微之士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 “公子好客,結多少碩彥名儒; 相府開筵,常聚些布衣韋帶。” ●《漢書·賈山傳》: 賈山,穎川人。
孝文時,他曾上書,其辭曰: “夫布衣韋帶之士,修身於內,成名於外。” 布衣韋帶: 古時隱士或未仕者的粗陋衣服。
賈山上書給漢文帝說,貧微之士應注重自身道德操守的修養,以輔佐帝王治國平天下。
近義詞 白衣秀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