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寵辱不驚
拚音 chǒng rǔ bù jīng
解釋 寵:寵愛。受寵受辱都不在呼。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。
出處 晉·潘嶽《在懷縣》詩:“寵辱易不驚,戀本難為思。”
例子 不過他經的大風大浪太多,雖未到寵辱不驚,名利皆忘的境地,卻已能不動聲色,淡然置之。(高陽《清宮外史》下冊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形容人豁達的性格
典故
對得寵或受辱都不動心。
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。
亦作“寵辱無驚”。
出自唐盧承慶事跡。
盧承慶,字子餘,幽州涿(今河北涿州)人。
貞觀年間曆任秦州參軍、考功員外郎、戶部尚書、兵部侍郎等。
高宗永徽時,曾坐事貶簡州司馬。
一年後改任洪州長史,又拜汝州刺史。
顯慶四年(659年)任宰相。
他曾負責百官政績的考核。
有一人因漕船沉沒,被承慶判以“失所載,考中下”,其人絲毫沒有慍色。
於是承慶又改為“非力所及,考中中”,其人也沒有表現得特別高興。
承慶為此十分欣賞此人,便定其判為“寵辱不驚,考中上”。
【出典】:《新唐書》卷106《盧承慶傳》4048頁:“初,承慶典選,校百官考,有坐漕舟溺者,承慶以‘失所載,考中下’。以示其人,無慍也。更曰‘非力所及,考中中’。亦不喜。承慶嘉之曰:‘寵辱不驚,考中上。’其能著人善類此。”
【例句】:明·佚名《楊家府演義》48回:“吾輩持戟負戈,吃驚受恐,有甚好處。倒不如此輩,寵辱不驚,理亂不聞。” 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卷1:“子期寵辱無驚,伯牙愈加愛重。”
近義詞 置之度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