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文人相輕
拚音 wén rén xiāng qīng
解釋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。
出處 三國魏·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。”
例子 雖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,而謂三公必傳,可與鬆雪、恩翁爭席者,則吾未敢信也。 清·錢泳《履園叢話•書學·總論》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
典故
《文選》卷五二,三國魏曹丕《典論.論文》:“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。傅毅(後漢茂陵人,字武仲,博學能文)之於班固(後漢安陵人,字孟堅,九歲能屬文,及長,博貫載籍,續其父班彪所著《漢書》),伯仲之間(即指在兄弟序次之間,不相上下)耳。而固小之(輕視傅毅),與弟超書曰:‘武仲以能屬文,為蘭台令史,下筆不能自休。’夫人善於自見,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,是以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”
所謂“文人相輕”,是指文人各以自己才學之所長,輕視他人之所短。
這種風氣,由來已久。
這是知識分子中一種常見的弊病。
正確的態度,應該是互相尊重,各以別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。
隻有這樣,才能不斷豐富提高自己,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.文人相輕》:“老是說著同樣的一句話是要厭的。在所謂文壇上,前年嚷過一回‘文人無行’,去年是鬧了一通‘京派和海派’,今年又出了新口號,叫作‘文人相輕’。”“但我們現在所處的並非漢魏之際,也不必恰如那時的文人,一定要‘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