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興師動眾
拚音 xīng shī dòng zhòng
解釋 興:發動;眾:大隊人馬。舊指大規模出兵。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。
出處 《吳子·勵士》:“夫發號布令,而人樂聞;興師動眾,而人樂戰;交兵接刃,而人樂死。”
例子 既然怕興師動眾,不如不養活這些閑人了!(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指大規模行動
歇後語 五百羅漢鬥觀音;百萬雄師下江南
故事 戰國時期,魏國西河太守吳起與魏武侯魏擊談論怎樣才能做到戰無不勝,吳起就用兵經驗發表看法,君主要倚仗:將軍在戰場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,將軍興師動眾作戰,士卒願意出征,到了戰場,士兵不怕死,要獎罰分明
興:發動。
原指出動大隊兵馬。
後亦指動用很多人力。
《吳子.勵士》:“夫發號布令,而人樂聞;興師動眾,而人樂戰;交兵接刃,而人樂死。”宋.司馬光《論西夏劄子》:“先帝興師動眾,所費億萬,僅得數寨,今複無故棄之,此中國之恥也。”《紅樓夢》四七回:“今兒偶然吃了一次虧,媽就這樣興師動眾,倚著親戚之勢,欺壓常人。”亦作“興兵動眾”。
漢.張竦《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》:“興兵動眾,欲危宗廟,惡不忍聞,罪不容誅。”亦作“行師動眾”。
《三國誌.魏書.明帝紀三》裴鬆之注引《魏書》:“即位之後……務絕浮華譖毀之端,行師動眾,論決大事,謀臣將相,鹹服帝之大略。”亦作“行軍動眾”。
《三國誌.魏書.王朗傳》:“今權之師未動,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。且雨水方盛,非行軍動眾之時。”亦作“起兵動眾”。
《三國誌.吳書.華覈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必有大殃。”亦作“起師動眾”。
《晉書.呂纂傳》:“夫起師動眾,必參之天人,苟非其時,聖賢所不為。”亦作“勞師動眾”。
《封神演義》八一回:“長兄,不必勞師動眾,他自然盡絕,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無邊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六八回:“心中暗想,為了這一點點小麽魔,便鬧的勞師動眾,未免過於荒唐了。”
反義詞 小打小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