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胸有成竹
拚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
解釋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。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。
出處 宋·蘇軾《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》:“故畫竹,必先得成竹於胸中。” 胸有成竹的故事
例子 毛委員胸有成竹,決定馬上向南去追趕部隊。(陳伯鈞《毛主席率領我們上井崗山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同“成竹在胸”
歇後語 心口窩生筍子;肚臍眼上長竹子
故事 宋朝文人畫家蘇軾和文同都擅長畫竹,蘇軾習慣畫墨竹,認為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。文同在自家宅前種了很多竹子,每天觀察竹子的成長變化,因此畫出的竹子各具形態,栩栩如生。畫家晁補之稱讚文同畫竹是“成竹已在胸”
典故
宋 蘇軾《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》:“故畫竹,必先得成竹於胸中,執筆熟視,乃見其所欲畫者,急起從之,振筆直遂,以追其所見,如兔起鶻落,少縱即逝矣。”後以“胸有成竹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算在胸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一〇五回:“但是看承輝的神情,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。”峻青《海嘯》三章:“老宮相信,這件事,大老薑早在他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就深思熟慮過了,而且已經胸有成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