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依樣畫葫蘆
拚音 yī yàng huà hú lú
解釋 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。比喻單純模仿,沒有創新。
出處 宋·魏泰《東軒筆錄》卷一:“頗聞翰林草製,皆撿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,此乃俗所謂診樣畫葫蘆耳,何宣力之有?” 依樣畫葫蘆的故事
例子 侄女既不認得,又不知從何下筆,隻好依樣畫葫蘆,細細臨寫。(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八回)
語法 作謂語、狀語;比喻單純模仿
典故
宋.魏泰《東軒筆錄》卷一:“穀自以久次舊人,意希大用。建隆(宋太祖年號)以後為宰相者,往往不由文翰,而聞望皆出穀下。穀不能平,乃俾其黨與,因事薦引,以為久在詞禁,宣力實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笑曰:‘頗聞翰林草製,皆檢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,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。何宣力(致力,用力)之有?’穀聞之,乃作詩書於玉堂之壁曰:‘官職須由生處有,才能不管用時無。堪笑翰林陶學士,年年依樣畫葫蘆。’太祖亦薄其怨望,遂決意不用矣。”(見《稗海》第三函)
此事又見宋.孔平仲《孔氏談苑》卷四,宋釋文瑩《續湘山野錄》,內容大略同。
陶穀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,希望得到提拔。
但宋太祖認為,翰苑之人,沒有創新,隻是模仿照搬,故不用。
後常用以比喻照式模仿,毫無創新的作法。
清.黃宗羲《明儒學案.發凡》:“學問之道,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,凡倚門傍戶,依樣葫蘆者,非流俗之士,則經生之案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