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東飄西蕩
拚音 dōng piāo xī dàng
解釋 指不固定,沒有著落。也指無定向地漂浮。
出處 明·無名氏《蘇九淫奔》第一折:“去汴梁買馬,不想東飄西蕩,將本錢盡行折了。”
例子
兩個人連忙用力把船穩住,但是船依舊東飄西蕩。
★巴金《家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不穩定
典故
飄泊無定。
也用以形容生活不安定。
明.無名氏《蘇九淫奔》一折:“小子姓唐名國相……去汴梁買馬,不想東飄西蕩,將本錢盡行折了。”《隋唐演義》五一回:“今日弄得東飄西蕩,子不認母,節不成節,樂不成樂,自貽伊戚如此。”巴金《家》二八:“一個浪從右邊打過來,船身一動,幾乎翻倒了。兩個人連忙用力把船穩住,但是船依舊東飄西蕩。”亦作“東揚西蕩”。
《野叟曝言》四一回:“姐姐若能見憐,怎樣著落妹子死後魂靈不至東揚西蕩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