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得寸進尺
拚音 dé cùn jìn chǐ
解釋 得了一寸,還想再進一尺。比喻貪心不足,有了小的,又要大的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遠交而近攻,得寸則王之寸, 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
例子 法國得寸進尺,五年以後吞並了整個南圻,而心猶未足,還打算攘奪北圻,僅留下中圻給越南。(高陽《清宮外史》下冊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指貪心
歇後語 有了饅頭想肉吃;侵略者的邏輯
典故
得到一寸就想再進一尺。
多比喻貪欲無止境。
茅盾《劫後拾遺》:“不過小趙的話盡管有理,新來者還是得寸進尺。”亦作“得寸思尺”。
《清史稿.食貨誌四》:“小民惟利是圖,往往得寸思尺。”亦作“得寸入尺”。
梁啟超《論民族競爭之大勢》:“其奈得寸入尺、獲隴望蜀者,既眈眈相逼乎前;而政府之懾狐威者,今日許以寸,明日予以尺。”也謂努力不懈,循序漸進。
梁啟超《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》:“此言專製國雖或偶得英明神武之主,行開明專製,國運驟進,然不能以此自安,以其不能常也。法治國雖進不必驟,而得寸進尺、計日程功。兩者比較,惟法治可以為安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