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德高望重
拚音 dé gāo wàng zhòng
解釋 德:品德;望:聲望。道德高尚,名望很大。
出處 《晉書·簡文三子傳》:“元顯因諷禮官下儀,稱已德隆望重,既錄百揆,內外群僚皆應盡敬。”
例子 龔師傅德高望重,既有主張,自然力量不小。(《續孽海花》第四十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稱頌老人
歇後語 選了尺碼又挑斤頭
故事 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富弼26歲踏上仕途,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。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,先後擔任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宰相,在處理外交、邊防及賑濟災民方麵取得顯著成就,司馬光稱頌他為“三世輔臣,德高望重。”
典故
道德高,聲望重。
多用以稱頌年高而有道德名望的人。
巴金《春》九:“樂山先生是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。”亦作“德深望重”。
南朝.宋明帝《下廬江王禕詔》:“公若德深望重,宜膺大統;朕初平暴亂,豈敢當璧!”亦作“德隆望重”。
《晉書.司馬元顯傳》:“元顯因諷禮官下議,稱己德隆望重,既錄百揆,內外群僚皆應盡敬。”亦作“德尊望重”。
《東周列國誌》七五回:“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,故令某等獻上良馬,以備驅馳之用。”亦作“德隆望尊”。
明.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先達德隆望尊,門人弟子填其室,未嚐稍降辭色。”
反義詞 無名鼠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