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拂袖而去
拚音 fú xiù ér qù
解釋 拂袖:甩袖子,表示生氣。形容生了氣,一甩袖子就走了。
出處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:“王子敬數歲時,嚐看諸門生樗蒲,見有勝負,因曰:‘南風不競。’……子敬瞋目曰:‘遠慚荀奉倩,近愧劉真長。’遂拂袖而去。”
例子 我是願意人對我反抗,不合則拂袖而去。(魯迅《兩地書·一三五》)
語法 作謂語;用於書麵語
典故
拂袖:甩衣袖,表示生氣。
因言語不合或不如意而離去。
宋.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七:“〔庾傳昌〕怒而歸,草一啟事,僅數千字,授於謁者,拂袖而去。”《三國演義》一○六回:“鄧颺怒曰:‘此老生之常談耳!’輅曰:‘老生者見不生,常談者見不談。’遂拂袖而去。”亦作“拂衣而去”。
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方正》:“王子敬數歲時,嚐看諸門生樗蒲,見有勝負,因曰:‘南風不競。’門生輩輕其小兒,乃曰:‘此郎亦管中窺豹,時見一斑。’子敬瞋目曰:‘遠慚荀奉倩,近愧劉真長。’遂拂衣而去。”《周書.劉璠傳》:“璠曰:‘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也!’遂拂衣而去。”《新五代史.漢高祖皇後李氏傳》:“太後深以為不可,帝拂衣而去,曰:‘何必謀於閨門!’”
近義詞 揚長而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