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自相驚擾
拚音 zì xiāng jīng rǎo
解釋 自己人互相驚動,引起騷亂。
出處 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鄭人相驚以伯有,曰:‘伯有至矣。’則皆走,不知所往。”
例子
希望我全體人民,一律安居樂業,切勿輕信謠言,自相驚擾。切切此布。
★毛澤東《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自我害怕
歇後語 杯弓蛇影
典故
自己人互相驚嚇,致使動蕩不安。
《晉書.王舒傳》:“冰颺等遣前鋒進據無錫,遇賊將張健等數千人,交戰大敗,奔還禦亭。複自相驚擾,冰颺等並退於錢唐。”魯迅《三閑集.太平歌訣》:“四月六日的《申報》上有這樣的一段記事:——南京市近日忽發現一種無稽謠傳,謂總理墓行將工竣,石匠有攝收幼童靈魂,以合龍口之舉。市民以訛傳訛,自相驚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