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名下無虛士
拚音 míng xià wú xū shì
解釋 虛:假。原意是名氣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實學。後比喻名不虛傳。
出處 《陳書•姚察傳》:“沛國劉臻,竊於公館訪《漢書》疑事十餘條,並為剖析,皆有經據。臻謂所親曰:‘名下定無虛士。’”
例子 ~,秀成智勇足備,吾不如之。 清·黃小配《洪秀全演義》第十四回
指享有盛名的人,必有真才實學,這是指南朝陳姚察的故事。
姚察(533-606年)字伯審,吳興武康(今浙江德清縣)人。
官至吏部尚書。
陳滅入隋,襲封北絳郡公,大業二年(606年),74歲終於東都洛陽(今河南洛陽)。
察自幼性情純厚,事親以孝聞名,6歲誦書萬餘言,勤苦學習,夜以繼日。
12歲便能寫文章。
姚察勵精學業,聞見淵博。
一代文宗徐陵,每逢看到姚察的著述,特別推崇。
曾對兒子徐儉說:“姚學士品德和學問沒有超過他的,你應該向他學習。”陳太建初年,察為通直散騎常侍,出使回訪北周,沛國劉臻私下在公館提出關於《漢書》有疑問的十幾個問題詢問姚察,姚察皆引經據典一一作了剖析。
劉臻對其親信說:“真是名不虛傳!”表示了對姚察的欽佩。
後世常用以說明享有盛名的人,必有真才實學,名實相符。
【出典】:《陳書》卷27《姚察傳》348-349頁:“太建初,補宣明殿學士,除散騎侍郎、左通直。尋兼通直散騎常侍,報聘於周。江左(也稱“江東”,長江下遊以東地區。
即今江蘇省一帶。
)耆(qí其,老)舊(耆舊:年高而久負聲望的人。
)先在關右(泛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)者,鹹相傾慕。
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《漢書》疑事十餘條,並為剖析,皆有經據。
臻謂所親曰‘名下定無虛士’。
”
【例句】: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88回:“果然文不起草,走筆立就,那才算得名下無虛哩。”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1回:“早覺得他們一定要發達的,果然不出所料:足見文章有價,名下無虛。” 清·黃小配《洪秀全演義》14回:“名下無虛士,(李)秀成智勇足備,吾不如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