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避實就虛
拚音 bì shí jiù xū
解釋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,找敵人的弱點進攻。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。
出處 《孫子·虛實》:“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”
例子 但執筆之際,避實就虛,顧彼忌此,實在氣悶。(魯迅《致台靜農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於軍事方麵
典故
實:實在,堅實部分。
虛:空虛,虛弱部分。
指避開敵人的主力,攻擊敵人虛弱之處。
《淮南子.要略》:“清靜以為常,避實就虛,若驅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《清史稿.洪承疇傳》:“若聞我師西進,必且避實就虛,合力內犯。”也指處事回避要害。
魯迅《致台靜農》:“蓋當局對於出版者之交情,非對於我之寬典,但執筆之際,避實就虛,顧彼忌此,實在氣悶。”亦作“就虛避實”。
《清史稿.洪秀全傳》:“尤喜用間諜,混入敵營,又能取遠勢,聲東擊西,就虛避實。”亦作“避實擊虛”。
《孫子.虛實》:“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”宋.辛棄疾《美芹十論》:“臣以為天下之勢,避實擊虛,不過如是。”明.劉基《贈弈棋相子先序》:“避實擊虛,投間抵隙,兼弱取亂之道,無所不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