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脾肉之歎
拚音 pí ròu zhī tàn
解釋 脾:通“髀”,大腿。指痛惜光陰虛度,思欲有所作為。
出處 晉·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備住荊州數年,嚐於表坐起至廁,見髀裏肉生,慨然流涕。”
例子 十日不見,多少有點~的向華似乎更加煥發了。 郭沫若《革命春秋·到浦東去來》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;指自我感歎
典故
脾:通“髀”,大腿。
謂哀傷光陰虛度,思圖有所作為的慨歎。
《三國誌.蜀書.先主傳》“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”裴鬆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備住荊州數年,嚐於表坐起至廁,見髀裏肉生,慨然流涕。還坐,表怪問備,備曰:‘吾常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複騎,髀裏肉生。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建,是以悲耳。’”郭沫若《革命春秋.到浦東去來》:“十日不見,多少有點脾肉之歎的向華似乎更加煥發了。”
近義詞 髀裏肉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