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
拚音 shēng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
解釋 指艱難使人奮進,安逸使人沉淪。
出處 《孟子•告子下》:“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”
例子 然君每因是以自省察,故缺失由是而知,德業由是而進。屯難困頓者,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,故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。 宋·陸九淵《與蘇宰書》
意指隻有經過困苦的磨煉,才能使意誌堅強,促使事業成功;而飽食終日,則隻能銷磨意誌,一事無成。
孟子說,舜是由一個農夫而發跡的,傅說是從築牆的苦役中被提拔的,膠鬲是從販賣魚鹽的行列中被舉薦上來的,孫叔敖是從海邊僻遠的地方被選用的,百裏奚是從畜牧業主的奴隸中贖出來的。
所以,上天將要把治國治民的重任加在那些人的肩頭上,一定先要使他們遭受種種困難的折磨,使他們精神上遭到打擊,筋骨勞累,肚腸饑餓,身無分文,百不如意,使他們意誌受到磨煉,由此而增加他們平時所不能具有的能耐。
一個人隻有經過多次錯誤和失敗的教訓,然後才能改過自新,走上正路;隻有經過艱苦的思想鬥爭和錯綜複雜的各種思慮,然後才能有所作為;隻有在痛苦的磨煉過程中,表現為形容憔悴的顏色,發出悲歌慷慨的聲音,然後才能得到人們的理解支持。
一個國家如果內無知法之臣和能為國君左右手的士子,對外又缺乏敵人入侵的遠慮,常常是要滅亡的。
從這裏,我們可以悟出人為什麽在憂患中能夠得到生存,而在安逸快樂中卻遭到毀滅的道理了。
【出典】:《孟子·告子》下;“孟子曰:‘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間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裏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誌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衡於慮,而後作;征於色,發於聲,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,而死於安樂也。’”
【例句】:宋·陸九淵《與蘇宰書》:“屯難困頓者,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。故曰:‘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