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口中雌黃
拚音 kǒu zhōng cí huáng
解釋 雌黃:即雞冠石,過去寫字用黃紙,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沫後重寫。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。比喻言論前後矛盾,沒有一定見解。
出處 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義理有所不安,隨即更改,世號口中雌黃。”
例子 議論反複曰口中雌黃。(宋·胡繼宗《書言故事·事物譬類》)
語法 作賓語;比喻言論前後矛盾
典故
象用雌黃塗改錯字一樣,隨口更正不妥當的言論。
《文選》卷五五劉孝標《廣絕交論》:雌黃出其唇吻。
”李善注引孫盛《晉陽秋》:“王衍字夷甫,能言,於意有不安者,輒更易之,時號‘口中雌黃’。”亦見《晉書.王衍傳》:“妙善玄言,唯談老莊為事。每捉玉柄塵尾,與手同色。義理有所不安,隨即改更,世號‘口中雌黃’。”後世把不管事實如何,隨便亂說叫“信口雌黃”。
參見“雌黃”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