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曠日彌久
拚音 kuàng rì mí jiǔ
解釋 曠:耽擱荒廢。指時間拖得很久。
出處 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太子丹曰:‘太傅這計,曠日彌久,心惛然,恐不能須臾。’”
例子 恐~,民累愈深,上下交受其害。 《清史稿•宣統皇帝紀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用於書麵語
又作“曠日持久”。
曠:荒廢;耽誤。
彌:長久。
指時間長久。
宣統時,郵傳部上奏說:中國領土麵積寬廣長大,邊疆地區遙遠,必須有直的、橫的通達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境的各大幹線鐵路,才足可以行使國家政治權力而掌握重要中心。
以前規格籌劃不妥當,以致鐵路行政錯誤雜亂、紛繁歧異,不分枝路、幹路,不體諒民眾財力、人力,一張紙呈文字申請,就準許商人辦理鐵路。
於是幾年以來,廣東就收到鐵路商辦股金達一半,但修造鐵路不多。
四川就倒虧欠帳很大,參奏揭發追查也沒有著落。
湖南、湖北就是開辦多年,白白地供給坐在那裏消耗經費,依照這樣耗費下去,恐怕耽誤時間,拖得很久,百姓受到累害越深,國家和民眾上下都受到這種損害。
應當呈請朝廷決定主要鐵路幹路都收歸國家所有開築經營,鐵路枝路聽任民眾自己去修築。
通告指示人民,宣統三年(1911年)以前各省分設公司集股商辦的主要鐵路幹路,應當自即日起由國家收回。
急迫謀劃修築鐵路幹路,全部廢除以前批準商辦主要鐵路幹路的舊案。
【出典】:《清史稿》卷25《宣統皇帝本紀》991、992頁:“(郵傳部)奏言:‘中國幅員廣袤,邊疆遼遠,必有縱橫四境諸大幹路,方足以利行政而握中樞。從前規畫未善,致路政錯亂分歧,不分枝幹,不量民力,一紙呈請,輒準商辦。乃數載以來,粵則收股及半,造路無多。川則倒帳甚巨,參追無著。湘、鄂則開局多年,徒供坐耗。循是不已,恐曠日彌久,民累愈深,上下交受其害。應請定幹路均歸國有,枝路任民自為。’”
【例句】:梁啟超《王荊公傳》7章:“賢才不用,法度不修,偷假歲月,幸或可以無他,曠日持久,則未嚐不終於大亂。” 蔡東藩《民國通俗演義》99回:“以今日外交吃緊,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,勢必曠日持久,治絲益棼,陸沉之憂,懸於眉睫。”
近義詞 曠日離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