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翳桑餓人
拚音 yì sāng è rén
解釋 翳桑:在桑樹蔭下。在桑樹蔭下挨餓的人。比喻不忘他人恩惠,並有所回報。
出處 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載:春秋時,晉國靈輒於翳桑挨餓,趙盾給他食物並接濟其母。後靈公欲殺趙盾,得一甲士相助,才免於難。問何故,對曰:“翳桑之餓人也。”
例子 相國不記翳桑之餓人乎?則我靈輒便是。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誌》第五十回
典故
春秋時,晉國的靈輒在翳桑挨餓,遇見趙盾,趙盾給他吃食,還接濟他的母親。
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衛士。
有一次,靈公想殺趙盾。
靈輒便倒戟抵禦,使趙盾得免於難。
《左傳.宣公二年》:“初,宣子田於首山,舍於翳桑,見靈輒餓,問其病,曰:‘不食三日矣。’食之,舍其半,問之,曰:‘宦三年矣,未知母之存否,今近焉,請以遺之。’使盡之,而為之簞食與肉。置諸橐以與之。既而與為公介,倒戟以禦公徒,而免之。問:‘何故?’對曰:‘翳桑之餓人也。’問其名居,不告而退。遂自亡也。”後因稱一飯之恩必報者為“翳桑餓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