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亂臣賊子
拚音 luàn chén zéi zǐ
解釋 亂臣:叛亂之臣;賊子:忤逆之子。舊指不守君臣、父子之道的人。後泛指心懷異誌的人。
出處 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俱。”
例子 有賊不討,則故君不得書葬,新君不得書即位,所以防亂臣賊子,法至嚴也。(清·愛新覺羅·多爾袞《致史可法書》)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心懷異誌的人
典故
曆代統治者把統治階級內部反對朝廷的人叫做“亂臣賊子”。
也用來誣蔑反抗或起義的人民。
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懼。”《後漢書.董卓傳》:“李傕謂左右曰:‘尚可活不?’俊罵之曰:‘汝等凶逆,逼迫天子,亂臣賊子未有如汝者。’催使殺之。”
近義詞 逆臣賊子
反義詞 忠君愛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