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文帝卻馬
拚音 wén dì mǎ
解釋 卻馬:拒絕別人送給的駿馬。漢文帝劉恒(前202-前157年),漢高祖子。公元前180-前157年在位。呂後死後,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,他以代王入為皇帝。執行“與民休息”的政策,減輕田租、賦役和刑獄,興修水利,使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。又削弱諸侯勢力,以鞏固中央集權。漢文帝執政不久,有人獻千裏馬。漢文帝下詔說:“我外出時,鸞旗儀仗隊在前方開路,隨從的車隊殿後緊跟,每天不過走個三五十裏路。如果讓我騎上千裏馬,一個人要跑到哪裏去呢?”於是把千裏馬還給獻馬者,賞給路費令其回家。漢文帝頒布詔令說:“我不接受任何禮物,下令讓各地臣民一律不準再請求前來京城獻上各種寶物。”從此之後,安閑享受、貢珍獻寶、歌舞宴樂的風氣一掃而光。
例子 唐·陸贄《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》:“議者鹹謂漢文卻馬,晉武焚裘之事,複見於當今矣。”唐·白居易《八駿圖》:“文帝卻之不肯乘,千裏馬去漢道興。”
典故
《漢書》卷64下《賈捐之傳》2832頁:“至孝文皇帝,……時有獻千裏馬者,詔曰:‘鸞旗在前,屬車在後,吉行日五十裏,師行(二)〔三〕十裏,朕乘千裏之馬,獨先安之?’於是還馬,與道裏費,而下詔曰:‘朕不受獻也,其令四方毋求來獻。’當此之時,逸遊之樂絕,奇麗之賂塞,鄭衛之倡微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