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袍笏登場
拚音 páo hù dēng chǎng
解釋 原指官員打扮,上場演戲。現比喻新官上任(含有諷刺之意)。
出處 清·趙翼《數月內頻送南雷述庵淑齋諸人赴京補官戲作之二》:“袍笏登場也等閑。”
例子 關於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,段已通電北方各省征求意見,隻等回電一到,就要~。(陶菊隱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》第二十七章)
語法 作謂語;指上台做官
典故
袍:古代官服。
笏:古代官員上朝時手裏拿著的用來記事的板。
謂官服打扮,登台演戲。
姚靈犀《采菲錄》上編:“平劇坤伶在昔無不纏足,雖飾生淨者袍笏登場,而仍禦錦繡弓履以出。”常用以諷刺某種醜事開始進行。
陶菊隱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》二七:“關於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,段〔祺瑞〕已通電北方各省征求意見,隻等回電一到,就要袍笏登場。”
反義詞 告老還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