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素女鼓瑟
拚音 sù nǚ gǔ sè
解釋 素女:神女名。傳說她擅長音樂。瑟(sè色):撥弦樂器,形似古琴,通常為二十五根弦,弦各有柱,可上下移動,以確定聲音之高低清濁。 此典指神人素女彈撥弦樂器瑟。後以此典形容彈奏樂器,或詠琴瑟有感而悲。據說泰帝伏羲氏讓素女彈奏五十弦的瑟,音調悲切,泰帝禁受不住,所以將她的五十弦改為二十五弦。此典又作“減瑟弦”、“素女琴”、“破瑟”、“素女愁”、“二十五弦”、“素女悲清瑟”、“錦瑟”、“素女繁弦”、“素女弦”、“妃瑟”、“泰帝悲”。
例子 北周·庾信《別周尚書弘正》:“自知悲不已,徒勞減瑟弦。” 唐·陳子昂《南山家園林木交映》:“鳳蘊仙人篆,鸞歌素女琴。” 唐·李益《古瑟怨》:“破瑟悲秋已減弦,湘靈沉怨不知年。” 唐·李賀《李憑箜篌引》:“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憑中國彈箜篌。” 唐·溫庭筠《公無渡河》:“二十五弦何太哀,請公勿渡立徘徊。” 唐·李商隱《送從翁從東川》:“素女悲清瑟,秦娥弄碧簫。” 唐·李商隱《錦瑟》:“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” 宋·楊億《燈夕寄內翰》:“金吾緹騎章台陌,素女繁弦太帝家。” 宋·楊億《無題》之三:“嫦娥桂獨成幽恨,素女弦多有剩悲。” 宋·秦觀《臨江仙》:“獨倚危牆情悄悄,遙聞妃瑟冷冷。” 明·陳子龍《雜詩》之十五:“冷冷素女琴,能使泰帝悲。” 清·蘇曼殊《東居雜詩》:“流螢明滅夜悠悠,素女嬋娟不耐秋。”
典故
《史記》卷12《孝武本紀》472頁:“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,悲,帝禁不止,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。”又《史記》卷28《封禪書》(1396頁)亦載:“泰”作“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