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日磾之明
拚音 rì dī zhī míng
解釋 日碑(mì dī密低),西漢大臣金日磾(前134-前86年)匈奴族,字翁叔。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,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,任馬監,遷侍中。金日碑有兩個兒子,也很受武帝寵愛,成為武帝的弄兒,常在皇上身邊。有一次金日磾看到兒子從背後摟抱住皇上的脖子,就怒視他。嚇得兒子哭著說:“我爹生氣了!”就跑開了。後來,這孩子長大了,身體健壯,但行為不檢點,在宮殿外和宮女狎戲,正巧被金日碑看見。金日碑厭惡兒子行為淫亂,就殺死了他。武帝聽後很生氣,金日碑稽首謝罪後,把緣由轉告武帝。武帝很傷心,流下眼淚,過了一會兒內心更敬重金日磾了。後人說金日碑有先見之明,即擔心兒子日後引起滅門之禍,而主動殺死不肖之子,後遂以“日磾之明”為典。
例子 南朝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楊彪傳》:“後子修為曹操所殺,操見彪問曰:‘公何瘦之甚?’對曰:‘愧無日磾先見之明,猶懷老牛舐犢之愛。’”
典故
《漢書》卷68《金日碑傳》2960頁:“日碑二子皆愛,為帝弄兒,常在旁側。弄兒或自後擁上項,日碑在前,見而目之。弄兒走且啼曰:‘翁怒’。上謂曰碑‘何怒吾兒為?’其後弄兒壯大,不謹,自殿下與宮人戲,日磾適見之,惡其淫亂,遂殺弄兒。弄兒即日碑長子也。上聞之大怒,日碑頓首謝,具言所以殺弄兒狀。上甚哀,為之泣,已而心敬日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