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陰陵失道
拚音 yīn líng shī dào
解釋 指項羽從垓(gāi該)下(今安徽靈璧縣東南)突圍,敗逃到陰陵(今安徽定遠縣西北),迷失道路。後以此典比喻失道寡助。項羽突圍時,率部卒八百多人連夜向東南飛馬奔逃。天亮後,漢軍才發覺,命令騎將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趕。項羽渡過淮河,騎兵能跟得上的隻有一百多人。項羽到達陰陵,迷失道路,就向一位農夫問路。農夫騙他說:“往左。”他往左走,便陷進了大片的低窪沼澤地,遂被漢軍的追兵趕上來了。
例子 宋·曾鞏《虞美人·草》:“剛強必死仁義王,陰陵失道非天亡。” 明末清初·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江南·鳳凰府·定遠縣》:“陰陵城在縣西北六十裏,故楚邑,即項王敗至陰陵迷失道處也。”
典故
《史記》卷7《項羽本紀》334頁:“於是項王乃上馬騎,麾(huī揮)下(部下)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,直夜(當夜)潰圍南出,馳走。平明,漢軍乃覺之,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。項王渡淮,騎能屬(zhū竹,追隨)者百餘人耳。項王至陰陵,迷失道,問一田父,田父紿(dài代,欺騙)曰:‘左。’左,乃陷大澤(低窪沼澤地。今安徽定遠縣西南迷溝,相傳為當年項羽所陷大澤)中。以故漢追及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