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如火燎原
拚音 rú huǒ liáo yuán
解釋 燎:燒;原:原野。如火在原野燃燒。比喻聲勢很大,難於阻抑。
出處 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於原,不可向邇。”
例子 到期不能“剿滅”,反而如火燎原,他們有些做封疆大吏的,輕則降級、削職,重則下獄、砍頭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六章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聲勢浩大
典故
《尚書.盤庚上》(卷二):“若火之燎於原,不可向邇,其猶可撲滅。”
殷帝盤庚決定遷都到黃河以南,臣民怨聲載道,盤庚訓令屬下不準傳播流言蜚語。
意思是象燃燒在原野上的烈火,雖無法近前,但還是可以撲滅的,比喻流言雖凶仍可以製止。
後借以比喻勢態發展迅猛,不可阻擋。
明.張居正《答雲南巡撫何萊山論夷情》:“究觀近年之事,皆起於不才武職、貪黷有司及四方無籍奸徒竄入其中者激而搆扇之,星星之火,遂成燎原。”
近義詞 星火燎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