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牛衣泣
拚音 niú yī qì
解釋 牛衣:用草、麻等物編織成為牛禦寒之物。王章(?-前24年)字仲卿,泰山钜平(今山東泰安西南)人。年輕時任文學官(郡及王國的教官),不久升任諫大夫(掌論議的官),在朝廷以敢於直言諫諍而著名。當初,王章在長安求學時,和妻子住在一起。有一次王章患病,因家中貧寒沒有棉被,隻得用牛衣遮體禦寒。王章病重,自認為將要死去,就哭著和妻子訣別。妻子卻生氣地斥責王章說:“仲卿!現今長安城中朝廷顯貴有誰的才幹能超過你呢?現在處在貧病交迫中,不振作精神去奮鬥,卻反而哭哭啼啼的,太沒有誌氣了!”後來王章曆任各級官員,最後擔任京兆尹(京都長安的行政長官),他想給皇帝上書奏事。妻子又製止說:“人應當知足,你怎麽不想一想當年睡在牛衣裏哭泣的情況呢?”後以“牛衣對泣”為典詠生活貧困,或謂貧賤夫妻共守窮困。
例子 南朝梁·蕭統《錦帶書十二月啟·十月》:“牛衣當被,畏見王章;犢鼻親操,恐逢犬子。” 唐·劉禹錫《謫居悼往》:“牛衣獨自眠,誰哀仲卿泣?” 唐·溫庭筠《上裴舍人啟》:“今則阮路興悲,商歌結恨;牛衣夜哭,馬柱晨吟。” 唐·羅隱《寄袁皓侍郎》:“我寢牛衣弊,君居豸角危”。 唐·皮日休《魯望讀襄陽舊傳見贈因而寄答》:“甘窮臥牛衣,受辱對狗竇。” 宋·王安石《漫成》:“清時無路取封侯,病臥衣牛已數秋。” 宋·王令《日益無聊賴偶成》:“困臥牛衣空有淚,劇彈劍鋏不成歌。” 宋·蘇軾《追和戊寅歲上元》:“合浦賣珠無複有,當年笑我泣牛衣。” 宋·蘇轍《和柳子玉紙帳》:“京兆牛衣聊可籍,公孫布被旋須縫。” 宋·陸遊《和範待製秋興》:“一生不作牛衣泣,萬事從渠馬耳風。” 宋·朱熹《次秀野詠雪韻三首》之一:“賴有袁生清興在,忍寒應未泣牛衣。” 宋·劉克莊《沁園春·和林卿韻》:“便羊裘歸去,難留嚴子;牛衣病臥,肯泣王章。” 明·張四維《雙烈記·惜別》:“你是奮翼飛天陶士行,正是對泣牛衣王仲卿。” 明·袁宏道《述內》:“玉白冰清欲何為,不記牛衣對泣時?” 明·湯傳楹《與展成書》:“此真舊日元龍豪舉,安能效小兒曹牛衣對泣哉?” 清·歸莊《庚辰生日》:“從今莫墮牛衣淚,策馬長途日日新。” 清·顧貞觀《金縷曲·寄吳漢槎寧古塔》:“淚痕莫滴牛衣透。數天涯、依然骨肉,幾家能夠?” 清·袁枚《病中贈內》:“宛轉牛衣臥未成,老來調攝費經營。” 清·宣鼎《夜雨秋燈錄·義貓》:“翁家乏食,借貸無門,典質已盡,搔首踟躕,牛衣對泣而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