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木罌缻渡軍
拚音 mù yīng fǒu dù jūn
解釋 木罌缻(yīngfǒu英否):木製之盆甕,用來縛在身上渡河。罌:小口大腹之盛酒器;缻:同“缶”,小口大肚子之盛酒瓦器。此典指韓信用木製盆甕渡漢軍過河,打敗魏王豹軍隊。後以此典比喻軍隊以簡易工具渡河,出奇製勝。魏豹(?——前204年),戰國時魏國貴族。陳勝起義時立其兄魏咎為魏王。秦將章邯攻魏,魏咎被迫自殺。魏豹逃亡至楚,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,攻下魏地二十餘城,自立為魏王。項羽大封諸侯,改封魏豹為西魏王。楚、漢戰爭時,漢王劉邦東出獲勝,魏豹以國屬漢王,從漢劉邦擊楚項羽。漢王劉邦有一次與楚戰失利,魏豹回去探望母病,一到封國,立即切斷黃河西岸臨晉關(黃河渡口,今陝西大荔縣東)之交通,反對漢王劉邦,與楚霸王項羽訂約講和。漢王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魏豹,沒有成功。於是漢王劉邦用韓信為左丞相(百官之長),攻打魏國。魏王豹在蒲阪(今山西永濟縣西)駐紮重兵,封鎖臨晉關。韓信於是增設疑兵,擺開船隻,假裝要在臨晉渡河,而隱蔽前進部隊卻從夏陽(今陝西韓城縣南)用木製盆甕浮水渡河,偷襲安邑(今山西夏縣西北)。魏王魏豹驚惶失措,領兵迎擊韓信,韓信於是俘虜魏豹。此典又作“木罌渡軍”。
例子 清·程允升《幼學故事瓊林》卷1《武職》:“韓信用木罌渡軍,機謀叵測;田單以火牛出陣,勢焰莫當。”
典故
《史記》卷92《淮陰侯列傳》2613頁:“以信為左丞相,擊魏。魏王盛兵蒲阪,塞(封鎖)臨晉,信乃益為疑兵,陳船欲度(通“渡”)臨晉,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,襲安邑。魏王豹驚,引兵迎信,信遂虜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