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無可無不可
拚音 wú kě wú bù kě
解釋 表示怎樣辦都行,沒有一定的主見。
出處 《論語·微子》:“我則異於是,是無可無不可。”
例子 薛姨媽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,倒還易說。(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五十七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沒有主見
典故
原指孔子對於進退去留,沒有成見,該怎樣就怎樣。
後泛指對事依違兩可,沒有主見。
孔子在提到古代逸民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等人時評論說,伯夷、叔齊不食周粟,可以說得上是不動搖自己的信念,不辱沒自己的身分的了。
柳下惠、少連到政府去作官,可以說得上不講氣節,辱沒身分了。
可是他們的言論合乎法度,行為經過思慮,當官又有什麽可非議的呢?至於虞仲、夷逸這兩個人,逃世隱居,說話毫無顧忌,行為廉潔,被廢棄不用也是意中之事。
我和他們不同,不認為他們做得對,也不認為他們做得不對。
【出典】: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逸民: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。子曰:‘不降其誌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齊與?’謂‘柳下惠、少連,降誌辱身矣,言中倫,行中慮,其斯而已矣,謂‘虞仲、夷逸,隱居放言,身中清,廢中權。我則異於是,無可無不可。’”
【例句】:宋·朱敦儒《樵歌》中《驀山溪詞》:“高談闊論,無可無不可,幸遇太平年,好時節清明初破。” 清·曹雪芹:《紅樓夢》第五十七回:“薛姨媽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,倒還易說。”
反義詞 旗幟鮮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