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一日之長
拚音 yī rì zhī cháng
解釋 表示判斷或處理事情有相當能力。
出處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論王霸之餘策,覽倚仗之要害,吾似有一日之長。”
例子 這《孩兒塔》的出世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,是有別一種意義在。(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·白莽作〈孩兒塔序〉》)
語法 作賓語;表示判斷或處理事情有相當能力
故事 春秋時期,孔子帶學生出遊,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有陪孔子坐著閑聊。孔子感慨地對他們說:“因為我比你們年齡稍大一些,不會有人用我了,你們平常總愛說:‘沒有人了解我呀!’現在如果有人很了解你們並請你們做事,那麽你們該怎麽辦呢?”
典故
(1)一日之長(zhǎng):《論語.先進》:“以吾一日長乎爾,毋吾以也。”意思是比別人年齡稍大或資格較老。
清.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四回:“老先生大位,公子高才,我老拙無能,豈堪為一日之長?”
(2)一日之長(cháng):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俗.品藻》:“顧劭嚐與龐士元宿語,問曰:‘聞子名知人,吾與足下孰愈?’曰:‘陶冶世俗,與時浮沉,吾不如子。論王霸之餘策,覽倚仗之要矣,吾似有一日之長。’”指才能比別人稍強些。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.白莽作〈孩兒塔〉序》:“這《孩兒塔》的出世,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,是有別一種意義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