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風馬牛
拚音 fēng mǎ niú
解釋 風:放逸,走失。指齊楚兩地相離甚遠,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。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。同“風馬牛不相及”。
出處 唐·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盜俠》:“唐責之:‘某與公風馬牛耳,不意盱眙相遇,實慕君子,何至騶卒不若也。’”
例子
至於釋迦牟尼,可更與文藝界風馬牛了。
★魯迅《熱風·反對含淚的批評家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於不相幹的事
典故
《左傳.僖公四年》:“四年春(公元前656年),齊侯(指齊桓公)以諸侯之師侵蔡。蔡潰,遂伐楚。楚子(指楚成王)使與師言曰:‘君處北海(泛指極北方),寡人處南海(泛指極南方),風馬牛不相及也,不虞君之涉吾地也,何故?’”
春秋時,齊桓公率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,蔡軍潰敗,他又去攻打楚國。
楚子派人對齊桓公說:“你在北海,我在南海,真和放牧馬和牛,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,素不相幹,今日悍然犯境,究竟是何道理。”
後以“風馬牛不相及”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。
宋.陸遊《天氣作雪戲作》詩:“八十又過二,與人風馬牛。”
近義詞 風馬牛不相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