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潛移默奪
拚音 qián yí mò duó
解釋 指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。
出處 明·歸有光《〈洪範〉傳》:“然有養之、厚之、節之、教之、不傷之,所不能及者,故必有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。”
例子
想當時綸扉之地潛移默奪,華亭因不肯歸美於人,先文靖亦不以告人也。
★清·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先文靖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用於書麵語
典故
謂暗中改移原狀而不露痕跡。
《明史.李東陽傳》:“其潛移默奪,保全善類,天下陰受其庇,而氣節之士多非之。”亦作“潛移陰奪”。
《明史.餘珊傳》:“初每事獨斷,今戚裏左右,或潛移陰奪。”亦作“潛移默運”。
清.魏源《老子本義》:“蓋潛移默運,銷之於未然,轉之於不覺,救人而無救之跡,豈非重襲不露之天明乎?”
近義詞 潛移嘿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