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恣意妄行
拚音 zì yì wàng xíng
解釋 恣意:任意,隨意;妄行:胡作非為。隨心所欲,胡作非為。
出處 《漢書·杜周傳》:“曲陽侯要前為三公輔政,知趙昭儀殺皇子,不輒白奏,反與趙氏比周,恣意妄行。”
例子
允祀在皇考時,恣意妄行,匪伊朝夕,朕可不念祖宗肇造鴻圖,以永逸子孫之安乎?
★《清史稿·允祀傳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於處事
又作“恣意妄為”。
恣(zì自)意:放縱;任意。
妄行:胡作非為。
指任意胡作非為。
允祀(sì四,1681-1726年),姓愛新覺羅,名允祀,是康熙皇帝第八子。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太子允礽(Réng仍,康熙帝第二子)被廢後,大臣佟國維、馬齊、王鴻緒等推舉允祀為太子,康熙帝大怒,允祀革職為閑散宗室。
他轉而助允禵(īí題,康熙帝第十四子),因而與當時還是雍親王胤禛(康熙帝第四子,也是允祀同父生親四哥)結怨,胤禛繼位為雍正帝後,為穩定當時情緒與形勢,初封允祀廉親王,授理藩院(管理蒙古、新疆、西藏等少數民族事務之機構)尚書。
雍正二年(1724年),雍正帝發布上諭:苛責允祀還在皇父康熙帝在位時,就任意胡作非為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,允祀被革職,交宗人府(主掌皇族政令,皇族宗支鑒別、王牒纂修、宗室封爵、王公將軍議敘及議處、紫禁城王公入值、巡幸扈從、陵廟祭祀、族務管理及學生教育等)圈禁,改名為“阿其那”(滿語,漢義“轟趕狗”)。
不久,他死於囚所。
【出典】:《清史稿》卷220《諸王傳六·允祀傳》9072頁:“允祀在皇考(皇帝對亡父專稱)時,恣意妄行。”
【例句】:毛澤東《陝甘寧邊區政府、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》:“察其原因,不外有少數頑固分子,不顧民族國家利益,恣意妄為。”
近義詞 恣意妄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