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拔旗易幟
拚音 bá qí yì zhì
解釋 旗:旗幟;易:換。拔掉別人的旗子,換上自己的旗子。比喻取而代之。
出處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•淮陰候列傳》:“趙見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趙壁,拔趙幟,立漢赤幟。”
例子 我已經無能為力了,趁早~,讓別人幹吧。
語法 作謂語;指取代
故事 西漢初年,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,即將到達井陘口,先挑選輕騎2000人,人持一紅色旗幟,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,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。趙軍傾巢而出,漢軍佯敗而退,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,趙軍因此大敗
指韓信派漢兵奇襲趙軍營寨,拔去趙軍旗,換上漢軍紅旗,使趙軍心大亂,漢軍前後夾擊,大敗趙軍。
後以此典比喻推翻別人,取而代之。
漢王劉邦派韓信和張耳率領漢兵數萬攻打趙國(今河北地區)。
趙王歇和主將陳餘,聚集二十萬大軍於井陘(xíng型)口(今河北井陘縣東的井陘山上,稱井陘關,又叫土門關),抵擋漢軍。
韓信派人探聽了趙軍之虛實後,就帶領漢軍在離井陘口三十裏地方暫時駐紮宿營,韓信半夜時傳令出發,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,每人拿一麵小紅旗,從小道上山,隱蔽在山上觀察趙軍,韓信並告誡他們說:“交戰時,趙軍看見我軍後撤,一定傾巢出動追趕我們,你們便火速衝進趙軍營壘,拔掉趙軍旗幟,插上漢軍紅旗。”於是韓信派出兩千名突襲騎兵,都等候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,就火速衝進趙軍營壘,全部拔掉趙軍旗幟,插上兩千麵漢軍紅旗。
趙軍已經不能取勝,不能捉住韓信等人,想退回營壘,看到營壘上都是漢軍紅旗,才大為驚慌,以為漢軍把趙王將領都已俘降,士兵就混亂起來,紛紛逃跑,趙軍將領雖然斬殺逃兵,但無法禁止。
漢軍前後夾攻,大敗並俘虜趙軍。
此典又作“拔幟”、“拔趙幟而樹漢幟”。
【出典】:《史記》卷92《淮陰侯列傳》2616頁:“夜半傳發,選輕騎二千人,人持一赤幟,從間道草(bì避,通“蔽”,隱蔽)山而望趙軍,誡曰:‘趙見我走,必空壁(營壘)逐我,若(你們)疾入趙壁,拔趙幟,立漢赤幟。
’”“信所出奇兵二千騎,共候趙空壁逐利,則馳入趙壁,皆拔趙旗,立漢赤幟二千。趙軍已不勝,不能得信等,欲還歸壁,壁皆漢赤幟,而大驚,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,兵遂亂,遁(dùn頓,逃)走,趙將雖斬之,不能禁也。於是漢兵夾擊,大破虜趙軍。”
【例句】:唐·魏徵《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》:“至於三令五申之法,七縱七擒之功,出天入地之奇,拔幟擁沙之策,莫不動如神化,應變無窮。” 柳亞子《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》:“崛起異軍,拔趙幟而樹漢幟。”
近義詞 拔幟易幟
英語 to replace somebo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