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變化無方
拚音 biàn huà wú fāng
解釋 方:方向。善於變化而沒有固定的方向和程式。形容變化靈活,捉摸不定。
出處 《三國誌•魏誌·袁紹傳》:“曹公善用兵,變化無方,眾雖小,未可輕也,不如以久持之。”
例子 《三國誌•魏誌·袁紹傳》:“曹公善用兵,變化無方,眾雖小,未可輕也,不如以久持之。”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各種事物或人的情緒
故事 東漢末期,袁紹和曹操從小是十分要好的朋友,世事變化無方,為了爭奪天下,兩人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。董卓要廢漢自立,袁紹起兵反對,曹操成為袁紹手下的奮武將軍。董卓死後,曹操的力量日益強大,以許昌為大本營與劉備、袁紹等對立
變化多種多樣,沒有一定的規則。
袁紹(事跡見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條)為人剛愎自用,欲攻滅曹操,於建安五年(200年)發兵南下。
謀士田豐給他出策說:“曹操善於用兵,變化多種多樣,使人猜測不透,雖然兵馬不多,也不能輕視,不如和他打持久戰。將軍你據山河之固,擁四州之地,外連英豪,內務耕稼,然後派精銳分為奇兵騷擾曹操,使其疲於奔命,不出兩年,就可以打敗他。”袁紹不聽,終有官渡之敗。
【出典】:《三國誌·魏書·袁紹傳》卷6第200頁:“紹之南也,田豐說紹曰:‘曹公善用兵,變化無方,眾雖少,未可輕也,不如以久持之。……。’紹不從。”
【例句】:唐·楊炯《公卿以下冕服議》:“山者,布散雲雨,象聖王澤沾下人也;龍者,變化無方,象聖王應時而教也。 明·謝讜《四喜記·禍禳左道》:“帳下張鸞卜吉,他二人變化無方,瘸師左黜,神通不測。”
反義詞 一成不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