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池中之物
拚音 chí zhōng zhī wù
解釋 池:池塘。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。
出處 晉·陳壽《三國誌•吳誌·周瑜傳》:“恐蛟龍得雲雨,終非池中之物也。”
例子 據先生甘貧守困,待勢乘時,所謂蛟龍得雲雨,終非~。 元·無名氏《凍蘇秦》第一折
語法 作賓語;多用於比喻句
比喻沒有誌向的人,蟄處一隅。
孫、劉聯合赤壁破曹後,孫權以劉備為左將軍,領荊州,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。
劉備到京城去拜見孫權,周瑜上書說:“劉備是一代梟雄,又有猛似熊虎的關羽、張飛輔佐,一定不會久居人下,為人所用。我認為應該把劉備遷入內地,為其大造宮室,給他美女玩器,使劉備沉於享樂,把關羽、張飛二人,各置一方,派親信挾持他們,如此大事可定。而現在卻割地給劉備,以資其業,讓劉、關、張三人相聚於疆場,恐怕蛟龍得到雲雨之助,終究不會蟄居於水池之中啊。”孫權認為曹操屯兵北境,大敵當前。
應當廣招英雄,又怕劉備不能輕易製服,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。
【出典】:《三國誌·吳書》《周瑜傳》卷54第1264頁:“備詣京見權,瑜上疏曰:‘劉備以梟雄之姿,而有關羽、張飛熊虎之將,必非久屈為人用者……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,聚此三人,俱在疆場,恐蛟龍得雲雨,終非池中物也。’”
【例句】:《晉書·姚興傳》:“休之既得濯鱗南翔,恐非複池中之物,可以崇禮,不宜放之。” 《周書·王悅傳》:“今若益之以勢,援之以兵,非唯侯景不為池中之物,亦恐朝廷貽笑將來也。”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79回:“子建懷才抱智,終非池中物;若非早除,必為後患。”
近義詞 井底之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