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風不鳴條,雨不破塊
拚音 fēng bù míng tiáo yǔ bù pò kuài
解釋 鳴:發出聲響;條:新生的柳枝;破:衝破;塊:土塊。沒有大風吹響樹枝,沒有暴雨傷害農田。比喻社會安定,風調雨順。
出處 漢·王充《論衡•是應》:“風不鳴條,雨不破塊,五日一風,十日一雨。”
典故
漢.桓寬《鹽鐵論.水旱》:“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,國無夭傷,歲無荒年。當此之時,雨不破塊,風不鳴條,旬而一雨,雨必以夜。”
漢.王充《論衡.是應》:“儒者論太平瑞應,皆言氣物卓異……關梁不閉,道不虜掠,風不鳴條,雨不破塊,五日一風,十日一雨。”
和風輕拂,樹枝不發出聲響;細雨潤地,不衝破土塊。
舊時認為這是賢者在位,天下大治的征象。
後以風不鳴條,雨不破塊比喻社會安定,世事太平。
亦單作“風不鳴條”。
清.淮陰百一居士《壺天錄》卷上:“休嘉之世,風不鳴條,吾不禁拭目望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