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流觴曲水
拚音 liú shāng qū shuǐ
解釋 觴:古代酒器;曲水:彎曲的水道。古代的風俗,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,在水濱聚會宴飲,以祓除不祥。後泛指在水邊宴集。
出處 晉·王羲之《臨河敘》:“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,引以為流觴曲水。”
例子 剩記乃翁詩,綠水紅蓮覓舊題。歸騎春衫花滿路,相期。來歲~時。 宋·辛棄疾《南鄉子》詞
典故
《世說新語.企羨》:“王右軍得人以《蘭亭集序》方《金穀詩序》”梁.劉孝標注引王羲之《臨河敘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。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。引以為流觴曲水,列坐其次。”南朝梁.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三月三日,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,為流杯曲水之飲。”
古代風俗,每至三月上旬的巳日(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),於水濱結聚宴飲,以祓除不祥。
後來仿行,於環曲的水渠旁宴集,在水上流放置酒杯,杯流行停其前,即便取飲,稱為流杯曲水。
後因用為詠古代春遊風俗的典故。
北周.庾信《春賦》:“三日曲水向河津,日晚河邊多解神。樹下流杯客,沙頭渡水人。”唐.杜牧《和嚴惲秀才落花詩》:“共惜流年留不得,且環流水醉流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