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箝口結舌
拚音 qián kǒu jié shé
解釋 結舌:舌頭轉不動。閉口不說話。形容不敢講話。
出處 宋·司馬光《乞改求諫詔書劄子》:“是詔書始於求諫,而終於拒諫也,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舌,非國家之福也。”
例子 國內頗紛紜多事,簡直無從說起,生人~,尚虞禍及,讀明末稗史,情形庶幾近之。 魯迅《書信集·致李秉中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閉口不說
典故
沉默不敢講話。
箝,同“鉗”,夾住,引申為緊閉。
漢代王符《潛夫論.賢難》:“此智士所以箝口結舌,括囊共默而已者也。”括囊:束緊袋口,比喻慎密,不輕易說話。
見《周易.坤卦》。
共默:拱手默不作聲。
晉代陸機《謝平原內史表》:“箝口結舌,不敢上訴所天。”
近義詞 鉗口結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