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虛生浪死
拚音 xū shēng làng sǐ
解釋 虛:徒然;浪:隨便。活得沒有意義,死得沒有價值。
出處 《舊唐書•越王貞傳》:“不可虛生浪死,取笑於後代。”
例子 明·李贄《寄焦弱侯書》:“性又狷介,不能會於無方之道,真~之徒耳。”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處世等
典故
虛:徒然;浪:隨便。
形容白白活在世上,一事無成。
為唐高祖第七女常樂長公主對李貞的囑托。
李貞(625-686年)唐太宗第八子。
貞觀十年(636年)封越王。
曾任揚州都督、相州刺史、安州刺史等職。
武則天稱帝後,聯絡李氏諸王及其他親屬起兵反對。
這時常樂長公主便對李貞派來的使節說:“為我轉告越王,我家和他一起起兵,但絕不能退卻。諸王若還是男子漢的話,就不應拖延到現在尚未行動。……諸王應以匡救國家為急,決不可虛生浪死,取笑於後代。”但李貞起兵僅二十餘日便失敗,飲藥自殺。
【出典】:《舊唐書》卷76《李貞傳》2663頁:“諸王必須以匡救為急,不可虛生浪死,取笑於後代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普濟《五燈會元》卷18:“若未會,須是扣已而參,直要真實,又不得信口掠虛,徒自虛生浪死。”